我国采油工程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中国科大杰出校友刘合院士于2007年,在我校工程科学学院设立“合志奖学金”,作为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奖励,鼓舞和激励着同学们奋发读书,取得优异的成绩。
刘合院士
中国科大02博士后、近代力学系兼职博导,2017年11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能源与矿业工程管理专家,多年致力于采油工程技术及装备研发、工程管理创新与实践,是我国采油工程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创建了采油工程技术与管理“持续融合”工程管理模式,攻克了精细分层注水、分层注入聚合物等核心关键技术,加快了新技术升级换代及工业化应用,推动了技术与管理跨越式发展,实现了尾矿与劣质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获光华工程科技奖、孙越崎能源大奖等荣誉。
合志奖学金
合志奖学金每年评定5名全日制大二年级本科生,每人奖励人民币肆仟元,五年一期,至今已经满三期。“合志奖学金”的设立,鼓励有志于在力学和工程交叉学科方向努力深造的莘莘学子奋发有为、积极进取。
刘合院士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而他的艺术清单里也依然充满着对祖国的热爱。歌曲《我为祖国献石油》、电影《英雄儿女》、散文《荷塘月色》等艺术作品曾经对刘合院士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形成属于他的情感记忆。
4月14日晚,刘合院士登上CCTV-3播出的深度访谈节目《我的艺术清单》,讲述他与艺术“跨界”相遇的故事。
没有悬念的《我为祖国献石油》
想到石油开采的工作场景,我们的脑海中出现了荒无人烟的大漠和戈壁,矗立着巨人般的钻机和永不停歇的抽油机,戴着安全帽的石油工人终日忙碌,艰苦而孤独。
刘合院士说:“对于一个石油科技工作者,油田会产生一种很强的吸引力,我们难以用语言形容出对它的热爱。”这种热爱如同是艺术家之于作品,演员之于舞台。那广漠的油田,忙碌的抽油机,深入地表几千米以下的油藏,对于热爱它的石油工作者而言,就是理想之地和最佳伴侣。
热爱的背后是极其高难度的科技攻关工作。“我的工作简单地说,就是建立和维护油气开采通道,构建油气田开发的生命线,就像一座桥梁,把地下的原油输送到地面上来,这就是我们采油工程要做的事。我们的研究对象包括井下的工具、装备和工艺等,要面对的是窄狭井筒空间、高温高压、多变流体等复杂环境,我们所做的工作都有很高的科技含量。”
节目现场,刘合院士带来“第四代分层注水工具”的模型,这个是可以把水精准注入到几千米以下、厚度仅为一米左右油层的“秘密武器”,不禁让观众目瞪口呆。
讲到这里,现场青艺团的同学都猜出了刘合院士艺术清单的第一个作品——《我为祖国献石油》。“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头戴铝盔走天涯。”“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刘合院士说他最不会唱歌,但早在 44年前,他还不知道石油为何物时便听着这首歌曲走进了大庆石油学院就读,这首创作于1964年的歌成为了他整个石油生涯的伴奏曲,如今他也成了这首歌中所歌颂的对象。
“英雄儿女”的浪漫情怀
刘合院士有着上世纪“六十年代生人”的典型特征,充满了重工业从业者的质朴沉稳和科研工作者的严谨踏实,以及那种对“宏大叙事”的处变不惊和对任何问题品读钻研的一丝不苟。
谈及老电影《英雄儿女》,刘院士有着对英雄的敬仰与崇拜,也有对它的艺术读解:“那个年代的影片,是简约而朴素的,看起来非常真实,这是我喜欢老电影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节目现场还原了《英雄儿女》电影中的那段《长鼓舞》,在硝烟的战场之外,在“向我开炮”的大义凛然之外,一段浪漫的长鼓舞使我们感受到艺术作品中记录的浪漫主义情怀。
节目现场,他拿出一个包得很严实的包裹,里面是两块从地表4000米以下采集的“石头”。“石油不是像大家想象的那样,在地下像条河似的流动,而都是储存在这样的石头里,我们称之为岩芯,是可以闻到一些油味的。”粗大的手中拿着的石头是真正的“资源宝石”,而寻找并采集其中的油气是历代石油工作者呕心沥血的事业。他们都是新时代的“英雄儿女”。
地摊淘来“无名氏的摄影作品”
荣登科学家的艺术清单
如果说刘合院士艺术清单的前两个作品都与他的事业有关,那么他选择的第三个作品让人瞬间对他刮目相看。当摄影作品《帆船》和《渔夫女》出现在大屏幕时,所有人都不知它的作者与出处。“2005年,我在新加坡开会,在牛车水的小摊上,发现了这两幅作品。当时花了10新币,相当于25块人民币买的。”两幅地摊淘来的“无名氏摄影作品”不仅荣登科学家的艺术清单,还一直被他挂在办公室里,那种主题的温暖、光影的和谐以及无声的美感打动了刘合院士,艺术其实无所谓出处,关键在某一刻的打动人心。
刘合院士还是“石油界的著名摄影师”,他在花甲之年出版了自己的“主题”摄影集,而主题只有两个:“忙碌的抽油机”和“唯美的颐和园”,代表着他的事业与生活。
(刘合镜头下马敬帅表演的京剧《金沙滩》选段)
“2007年以后我把相机当作我的伙伴,不管去哪儿都背着相机,摄影会给我带来很多美感”。2007年对于刘合院士十分特殊,“我摘除了一个肾脏,至少得有半年时间,我不愿意主动去见人,但是我骨子里是一个乐观的人,手术三个月后就去工作了。我有一句话,我说那要是明天死,今天还不活了吗?”。一时间,巨大的信息量与故事的转折使现场瞬间安静,就像他的摄影作品,一刻不停的抽油机傲首挺立,却在烈日或夕阳下抽取地球深处的宝贵能源,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动力保障,那种无声的力量有着震撼人心的魅力。
节目现场,当功勋与病痛都暂时放下,做客《我的艺术清单》对于刘合院士而言是难得的愉快与放松。朱迅模仿《开门大吉》主持人尼格买提的方式给刘合院士出了五道电影音乐题,他对答如流,战绩全胜。我们还为刘合院士量身定制了一次大显身手的摄影机会,他开心得像个孩子,圆满完成了作业。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探究刘合院士的艺术清单,就像是对他心灵的阅读,坚硬的岩层下面,暗涌着能源和力量。当他提及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时,我们感受到他那种“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的情怀。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节目现场,“金话筒奖”获得者白钢先生化装成朱自清,把这段文字送给刘合院士。白钢先生自我调侃是“微胖的朱自清”。刘合院士与他素昧平生,却因为这段朗诵而展现出对艺术的相信、理解与尊重。对于刘合院士而言,做客文艺节目是人生中的一个“意外”,他略显紧张而羞涩,但到了节目组为他量身定制的环节,他便像个可爱的孩子,不仅配合,而且享受其中,我们能深深地感受到科学家的诚意与纯真,也再一次见识到了艺术那润物无声的力量。
(扫码可观看本期节目)